复旦大学研究生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1. 鍗庝笢鏀挎硶澶у︽槸985闄㈡牎鍚楋紵
鏍规嵁鍏ㄥ浗985鍜211澶у﹀悕鍗曞彲鐭ワ細鍗庝笢鏀挎硶澶у︿笉鏄985澶у︼紝涔熶笉鏄211澶у︺傜洰鍓嶆暀鑲查儴闂ㄤ笉鍐嶆帴鍙211鍜985澶у︾敵鎶ワ紝宸茬粡缁熺逛负鍙屼竴娴佸ぇ瀛﹀缓璁俱
鍗庝笢鏀挎硶澶у︼紙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锛夛紝浣嶄簬涓鍥戒笂娴凤紝鏄涓澶涓庡湴鏂瑰叡寤洪珮绛夊︽牎锛屾槸涓婃捣甯傞珮姘村钩鍦版柟楂樻牎锛屽叆閫夊浗瀹跺缓璁鹃珮姘村钩澶у﹀叕娲剧爺绌剁敓椤圭洰銆佸浗瀹垛滅壒鑹查噸鐐瑰︾戦」鐩鈥濄佹暀鑲查儴浜烘墠鍩瑰吇妯″紡鍒涙柊瀹為獙鍖恒佸崜瓒婃硶寰嬩汉鎵嶆暀鑲插煿鍏昏″垝銆佷腑鍥芥斂搴滃栧﹂噾鏉ュ崕鐣欏︾敓鎺ユ敹闄㈡牎銆佸浗瀹剁骇澶у︾敓鍒涙柊鍒涗笟璁缁冭″垝銆佸叏宸ф暚鍥芥瘯涓氱敓灏变笟鍏稿瀷缁忛獙楂樻牎銆佸叏鍥介栨壒娉曞緥纭曞+涓撲笟瀛︿綅鎺堜簣鏉冨崟浣嶃佹渶楂樹汉姘戞硶闄㈣嚜璐稿尯鍙告硶鐮旂┒鍩哄湴銆佷笂娴峰競鍗撹秺娉曞緥浜烘墠鍩瑰吇鍩哄湴鍜屽崜瓒婃柊闂讳紶鎾浜烘墠鏁欒偛鍩瑰吇鍩哄湴锛涗负浜旈櫌鍥涚郴鎴愬憳锛屼簹娲叉硶寰嬪︿細銆佷腑鏃ヤ汉鏂囦氦娴佸ぇ瀛﹁仈鐩熴佹勃娓澶у﹁仈鐩熷垱濮嬫垚鍛橈紱鏄浠ユ硶瀛﹀︾戜负涓伙紝鍏兼湁缁忔祹瀛︺佺$悊瀛︺佹枃瀛︺佸伐瀛︾瓑瀛︾戠殑澶氱戞уぇ瀛︺
瀛︽牎鍘熷悕鍗庝笢鏀挎硶瀛﹂櫌锛1952骞6鏈堢敱鍦g害缈板ぇ瀛︺佸嶆棪澶у︺佸崡姗樻縺浜澶у︺佷笢鍚村ぇ瀛︺佸帵闂ㄥぇ瀛︺佹勃姹熷ぇ瀛︺佸畨寰藉ぇ瀛︺佷笂娴峰﹂櫌銆侀渿鏃﹀ぇ瀛︾瓑9鎵闄㈡牎鐨勬硶寰嬬郴銆佹斂娌荤郴鍜岀ぞ浼氱郴鍦ㄥ湥绾︾堪澶у︽棫鍧鍚堝苟鎴愮珛銆1958骞达紝瀛︽牎骞跺叆涓婃捣绀句細绉戝﹂櫌锛1963骞村啀娆$瑰缓锛屾″勾鎷涚敓锛1966骞村仠姝㈡嫑鐢燂紝1972骞磋鎾ら攢锛1979骞3鏈堬紝缁忓浗鍔¢櫌鎵瑰噯锛岀浜屾″嶆牎銆2000骞达紝瀛︽牎鐢卞徃娉曢儴鍒掑綊涓婃捣甯傜$悊銆2007骞3鏈堬紝缁忔暀鑲查儴鎵瑰噯锛屽︽牎鏇村悕涓哄崕涓滄斂娉曞ぇ瀛︺
985鍜211鐨勫尯鍒
瀹氫箟涓嶅悓
985澶у﹀嵆鍙傚姞鈥985宸ョ▼鈥滅殑澶у︼紝鍗充负浜嗗疄鐜扮幇浠e寲锛屾垜鍥借佹湁鑻ュ共鎵鍏锋湁涓栫晫鍏堣繘姘村钩鐨勪竴娴佸ぇ瀛︺
211澶у﹀嵆鍙備笌鈥211宸ョ▼鈥濈殑澶у︼紝鍗抽潰鍚21涓栫邯銆侀噸鐐瑰缓璁100鎵宸﹀彸鐨勯珮绛夊︽牎鍜屼竴鎵归噸鐐瑰︾戠殑寤鸿惧伐绋嬨
瀹炴柦鏃堕棿涓嶅悓
1999骞达紝鈥985宸ョ▼鈥濇e紡鍚鍔ㄥ缓璁俱
1995骞11鏈堬紝211宸ョ▼姝e紡鍚鍔ㄣ
娑电洊澶у︿笉鍚
985澶у﹂兘鏄211澶у︼紝浣211澶у︿笉涓瀹氭槸985澶у︺
寤鸿惧唴瀹逛笉鍚
鈥985宸ョ▼鈥濆缓璁句换鍔′负鏈哄埗鍒涙柊銆侀槦浼嶅缓璁俱佸钩鍙板缓璁俱佹潯浠舵敮鎾戝拰鍥介檯浜ゆ祦涓庡悎浣滅瓑浜斾釜鏂归潰銆
鈥211宸ョ▼鈥濆缓璁剧殑涓昏佸唴瀹瑰寘鎷瀛︽牎鏁翠綋鏉′欢銆侀噸鐐瑰︾戝拰楂樼瓑鏁欒偛鍏鍏辨湇鍔′綋绯诲缓璁句笁澶ч儴鍒嗐
2. 复旦历史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1917年,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2年元旦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0年,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截至2017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244.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20万平方米。
(2)复旦大学研究生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扩展阅读
复旦大学学科建设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复旦大学是中国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单位之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
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0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9个。
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史上曾有过三个“率先”。1923年,从金陵大学毕业的文学学士蔡乐生,进入复旦大学心理学院为研究生,标志着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始,这在国人所办的高等学校中是首开先河的。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公开招收研究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12月共计招收、培养研究生651人。1977年10月复旦大学又在全国最早恢复研究生招生。
3. 研究生委员会干嘛的
研究生委员会是研究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代表研究生代表大会行使权利,并向其负责。
研究生委员会的一切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相关法律为最高准则,以校规校纪为准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研究生委员会的职责:
(一)召集全校研究生代表大会。
(二)在研究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其行使权利。
1、执行大会决议,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工作。
2、收集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
3、选举产生研究生会主席团,授权其组建研究生会工作机构并开展工作。
4、监督研究生会工作,听取并审议研究生会主席团工作报告。
研究生委员会的宗旨: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团结全校研究生,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各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益活动。
(二)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具体指导下,代表全校研究生,对研究生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和审议,同时对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以上内容参考 复旦大学研究生会——复旦大学研究生委员会章程
4. 请问谁都当过复旦的校长啊
复旦大学历任校长(解放前)
校 长 任职时间
校长 马相伯 1905~1906
校长 严 复 1906~1907
监督 夏敬观 1907~1909
监督 高凤谦 1909~1910
校长 马相伯 1910~1912
校长 李登辉 1913~1936.7
代理校长 唐路园 1918
代理校长 郭任远 1924. 7~1925. 3
代理校长 钱新之 1936. 8~1940. 5
校长 吴南轩 1940. 5~1943. 2
校长 章 益 1943. 2~1949. 7
复旦大学历任校长(解放后)
张志让(1893-1978) 号季隆,又号季龙,江苏常州人。1920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回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参事、大理院推事、武汉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审判员。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他拒绝去南京政府供职,回上海执律师业,积极营救中共党员和革命志士。1936年救国会" 七君子"被捕后,担任"七君子"的首席辩护律师。上海解放后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历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陈望道(1891-1977) 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浙江义乌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任《新青年》编辑,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1921年7 月出席中共一大并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27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全国人大第四届常委,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第三届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毕生从事进步语文运动和语文科学的教学研究,建立了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对哲学、伦理学、文艺理论、美学等造诣较深。主编《辞海》,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
苏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阳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年起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专长微分几何,创立了国内外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谢希德(1921-2000 ) 福建泉州人。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 学数理学系。后留学美s国,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2 年10月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历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 校长、校长等职,1988年起任复旦大学顾问。1979、1980年 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十三 届中央委员,上海市第七届政协主席。 1980 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1年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88 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专长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 的理论研究。撰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 群论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等专著4部。
华中一(1931- ) 江苏无锡人。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物理系。 1952年底随交通大学X光管研究室来复旦大学。历任物理系主任、现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技术学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 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专长电真空物理研究, 1952至1956年参加我国第一只国产医用X光管和高压镇流管的研制, 获得成功。撰有《高真空技术与设备》、《真空技术基础》、《真空技术三十年集》等专著10多部。
杨福家(1936~ ) 1936年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历任原子核科学系主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4年获国家级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导、组织并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完成了一批国际上重视的研究成果。撰有《原子物理学》、《应用核物理》等专著。
复旦大学历届党委书记
李正文(1908- ) 山东潍县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肄业。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受党组织的委派去苏联学习,回国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以教授身份先后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大夏大学等学校任教。 1949年6月,上海市军管会派李正文为军代表接管复旦大学,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 1952年1月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10月兼任副校长。1954 年奉调北京,历任高教部政治教育司司长、北京教授讲学团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长期从事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撰有《党史课是大学马列主义理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等论文,译有(苏)拉比杜斯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和罗森塔尔的《唯物辩证法》等著作。
杨西光(1915~1989) 安徽芜湖人。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到东北军从事地下工作,参加了"西安事变"。1939年调离东北军,先后在华中野战军和华东军区敌军工作部任俘虏管理处主任、教导总团教育长、副政委等职。1949年8月到福建省工作, 历任中共福建省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等职。1954年担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后兼副校长。在这期间他是中共上海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1959 年任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部长。1965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候补书记。1978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主持修改并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文章, 从而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当选为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主席。
王 零(1918~ ) 安徽潜山人。1937年参加革命,19 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江北游击十八中队指导员、中共盐阜地委、射阳县委委员、常委、五区书记,无锡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中共渤海区地委委员,沾化县委书记等职。1952年起至复旦大学工作,历任党委第一副书记、副书记等职,同时兼任政治辅导处主任、原子能科学系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副校长。1965年10月被任命为复旦大学代理书记,"文革"结束后,主持复旦大学运动办公室,负责开展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1981年调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夏征农(1904~ ) 原名正和,字子美,笔名征农, 江西新建人。金陵大学、复旦大学肄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新建县党部负责人,1928年任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1929年被捕入狱。出狱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秘书,1933年加入"左联",是"左联"后期领导人之一,任《读书生活》、《太白》杂志编辑,《新认识》杂志主编。曾任新四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民运部部长,苏中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78年任复旦大学党委第一书记,1979年任上海市委常委、书记,还历任上海社联主席,上海文联主席,《辞海》主编,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学代表。著有《征农文艺散论》、《征农文艺创作论》、《征农政论选》等。
盛 华(1913~1997) 江苏仪征人。曾在开封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求学,1935年留学日本仙台帝国大学。192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军部服务团社会调查组副组长,苏中三分区敌工科长,三地委敌工部长、城工部长,一地委党校党委书记,华中野战军俘虏军官管理处处长,苏中区党委联络部副部长,华中工委党校教育处长等职。建国后历任苏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华东人事部教育处长,华东纺织工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浙江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浙江省科委党组书记、主任,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等。于1957年、1979年两度来复旦工作,历任党委常委、副校长、党委第二书记、书记兼副校长等职。
林 克(1923~ ) 原名袁溥,江苏如皋人。1940年从南通中学去新四军抗日军政学校入伍,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军部军法处执法队政治指导员,南通地下党特派员,通如工委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长、南通市委副书记、南通市长,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南京工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书记,1984年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离任后担任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著有《高校改革与思想工作》,主编《通向理想之路》(中国社会百思集)等。
钱冬生(1932~ ) 江苏无锡人。 1950年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学习,1952年被学校调出任中国革命史助教,1955至195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中国革命史分班。此后长期在大连工学院担任中共党史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学工作,1982年起又从事西方组织行为学的介绍和教学工作,同时兼任党务工作,历任大连工学院系总支书记、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1990 年8月调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著有《成功之路》等译著。
程天权(1946- ) 上海人。1970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1980至1983年求学于复旦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毕业后在法律系任教。历任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等职,1995年起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著有《中国民法史》、《六部成语注释》、《大清律》等专著和译著,主编《大学生德育丛书》第一辑《大学生生活导论》、《邓小平理论研究》等。
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复旦大学由马相伯创建于1905年,原名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
1911年,辛亥革命如疾风暴雨,复旦学生多数参加革命军;加上经费停发,学校本土又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校一度停办。
12月中旬,校长马相伯、教务长胡敦复在无锡士绅支持下,借李汉章大公祠为课堂,昭忠祠为宿舍,筹备复学。1905~1911年,复旦公学培养出四届高等正科 ,毕业生共57人。
1912年五5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学校、专门学校开学。一时各校纷纷筹备复课,复旦则因校址无着,经费困难,束手无策。孙中山先生在听了于右任(时任临时政府交通部长)汇报后,当即决定拨补助金一万元,然后教育部立案。但是有了钱还没有用,关键是教学场所,于是迁址李鸿章祠堂。
1913年3月1日,复旦重新开学。
3月20日,宋教仁被刺。5月3日,上海学界公祭宋教仁。复旦公学派人布置灵堂,校长李登辉、教师邵力子、蒋梅笙等在会上慷慨陈辞。不久,爆发“二月革命”,但这次革命迅速失败。复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国外,学校经费补助又告断绝。李登辉校长千方百计地开源节流,师生共同努力,终于使学校收支趋于平衡。在这样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养成了复旦师生团结奋斗,精打细算,讲究效率的传统。
1912年~1916年,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十五人,中学毕业生一百五十人。其中著名的有张志让、孙越崎等人。
1916年6月,袁世凯帝制失败,羞恨而死。当年国庆,复旦师生兴高采烈,演剧三天。
1917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复旦大学。李登辉先生1917~1937年担任校长。复旦升格为大学后学生也逐步增加。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
1918年,李登辉先生去南洋集资了15万,在江湾买了块地,即是今天复旦之基础。
1919年,五四爆发,复旦教师邵力子当时任《民国时报》总编,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传真,立即告知李登辉及复旦同学,成立了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坚持罢课、罢市,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并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使师生们大受鼓舞。
1920年冬在江湾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计有教室楼一座,名简公堂(今复旦博物馆);办公楼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两翼,改作图书馆,今经济学院);第一学生宿舍(抗日战争中毁于炮火,今相辉堂址)一座;教师宿舍一栋(已毁)。学校初具规模,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础。
1921年,复旦学生为482人,教职员34人。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议在理科设立土木工程系,内部分为道路、桥梁、建筑等。该年秋,郭任远教授建议设立了心理学院,立志建成中国最好的心理学院。
1924年,复旦学生为841人,教职员58人。
1928年,日寇在济南弄出五三惨案,打死我军民众五千余人,残杀我外交人员蔡公时等17人.复旦同学在默哀完后,无不义愤填膺,自动组织义勇军,积极训练,准备投笔从戎。
1929年,复旦大学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复旦在李登辉校长主持下,召集全校师生开声讨大会,并成立军事训练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复旦同学在李校长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强烈要求出兵抗日。
11月20日,复旦一百多同学组织“义勇军”,参加十九路军抗日,被分配担任后勤、宣传、教育等工作.战争期间,复旦迁至徐家汇附中(今复旦中学),继续上课。
1935年,日寇又制造华北事变,妄图侵吞华北。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复旦同学立即响应,到上海市政府请愿,反对华北自治。后又云集火车站准备赴南京请愿。蒋介石打电报给李登辉,李校长被迫去火车站劝阻学生,被同学们谢绝。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扰,复旦学生自己开火车准备去南京请愿,但是铁轨又被破坏。“我们修。”同学们修复铁路后在无锡被阻拦。国民党用武力将同学押解回沪。但京沪铁路中断四天,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反响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军警当局包围复旦大学,并从校外宿舍逮捕学生救国会干部七人。下午,军警又冲入校内,殴打师生,学生大怒,有力反抗,将军警逐出校外。军警在校外开枪,误杀警察一人,反诬学生所为。26日上午,军警进校搜捕,结果一无所获。李登辉校长强烈抗议国民党的暴行,29日召开临时校董会,会后前往责问上海市长吴铁城。吴承认发布复旦学生枪杀警察的新闻是错误的,保证以后决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国会也发表宣言,抗议军警围捕复旦学生。在各方面的反对和抗议下,国民党不得不将全体被捕学生释放,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下半年,李登辉校长在国民党当局的阴谋下被迫离职,吴南轩继任。吴南轩到任后,复旦爱国学生遭迫害,救亡运动被扼杀。
1937年1月8日,为了贯彻国民党最高当局把复旦大学迁出上海的意图,学校董事会召开第九次会议“拟在太湖流域另觅佳处”。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期间,民族资本家 荣德生出资购买太湖边土地一千余亩,以促成复旦迁校。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这一迁校计划未能实行。
1937年,复旦大学发展为具有文、理、法、商四学院,十六系科的大学。还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复旦大学已成为我国东南的重要学府。
1937年,“八一三”日寇侵沪战争爆发,战火纷飞,复旦学生开学到校极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来沪,指示复旦、大同、大夏、光华四所大学组织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因经费无着落而退出。复旦、大夏组织临时联大,分二部分别迁往江西、贵州。
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一部联大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师生长途跋涉,于12月底抵重庆。重庆各界欢迎复旦留在四川。
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师生精神振奋,教学认真,生活俭朴,颇有一番新兴气象。同时,复旦于大夏之“临时联合”正式宣告解体。该年复旦大学重庆部有六十多名毕业生。
1938年2月,留沪复旦复课。这年暑假,复旦上海部有55名毕业生。
1938年秋,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复旦大学,罹难师生共七人。全校师生,同声哀悼。由于校舍被炸毁,学校宣告本学期暂告一段落。
1940年秋,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
1941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复旦大学渝校由私立改为国立,由吴南轩任校长。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驻上海租界。李登辉校长宣布学校实行“三不主义”,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办。在敌伪环伺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不教日文。
1946年8月,复旦大学渝校的师生回到上海。
12月24日夜,北大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国兵强行奸污。30日晚,复旦举行“全校学生大会”,控诉揭露驻华美军暴行,决定从12月31日起罢课三天。31日,复旦与其他各校代表开会,组成“上海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并决定在1947年元旦举行全市性抗暴游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复旦同学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园经四川北路进行游行示威。下午,游行队伍在外滩与十所大专院校、十六所中学同学一起共一万余人,排列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沿南京路进行游行示威。同日,复旦大学的33位教授,发表《正告美国政府的意见书》。这场抗议驻华美军的运动持续到三月上旬,成为蒋统区人民斗争的新高潮的标志。
3月,复旦学生自治会进行改选,进步同学组成“五院联合竞选团”,反动学生组成“不谈政治竞选团”,展开了激烈的竞选活动。“五院联合竞选团”获得了压倒的胜利。学生自治会竞选一结束,复旦同学立即投入到三反运动中去。
5月26日,在特务学生的指挥下,反动军警在国权路埋伏,袭击进步学生,这就是“国权路血案”。 “国权路血案”发生后,同学罢课,教授罢教,章益校长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学生50余人。复旦同学被捕去11人,由于争议力量的努力,从7月8日开始,被捕学生陆续释放。
7月5日,李登辉老校长提出了“复旦精神”的定义,他对毕业生说:“…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也是你们的责任!”
1948年底,国民党教育部暗中策划复旦迁校台湾,一千多名师生联合签名反对,这件事揭开了护校和迎接解放斗争的序幕。
1949年,为了做好护校工作,以学生为主建立了防护大队。
4月27日,上海警备司令部限令复旦大学在两天内迁入市区育才中学。国民党军队随即进入学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复旦同学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军,乘汽车进入复旦校园。6月20日,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复旦大学从此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复旦大学成为中国重点大学之一。毛泽东同志于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为复旦亲笔题写了校名。建国52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复旦经历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
第一次是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原有的一批应用系科调出,华东地区10余所高校的文、理相关系科并入,是年复旦不仅大大加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一批优秀人才,如: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卢鹤绂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调整中进复旦的。
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计划中,连年把复旦大学纳入重点建设之列,使复旦迅速由文、理两科发展成为包括人文、社会、自然、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成为新中国一所有世界影响的著名学府。
第三次是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的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复旦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医科,学科门类比过去更齐全,综合实力比过去更增强,更具备向世界第一流大学迈进的必要条件。
材料来自复旦大学网站相关介绍
5. 全国学生联合会历次大会的主要任务和影响是什么
自1919年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以来,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经历了多次大会,旨在联络学生情感,推进学术,服务社会和国家。
第一次代表大会,60多名学生代表,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通过了《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章程》,决定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并组织拒签和约斗争,成立理事会,标志着学生运动的起步。
第二次大会,1920年5月在上海举行,学生运动因抗议日本粗暴干涉而低潮,但大会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
1921年,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反对二十一条,收回青岛权益,虽有争议,但展示了学生运动的新高度。第四次大会,1923年3月在上海,确立了“独立教育,澄清政治”等四项原则,学生运动从外交走向政治斗争的高潮。
第五次大会在1923年广州召开,明确了学生加入民主革命的使命,号召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学生成为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第六次大会在上海,提出反帝斗争目标,与社会团体合作,为五卅运动做了准备。
1925年,第七次大会在上海,强调反对帝国主义,设立工农部,为全国学生组织的发展和民主革命贡献力量。第八次大会在广州,学生运动明确支援北伐,成为运动的指导方针。
第九次大会在武汉,分析革命形势,号召学生到农村、军队和群众中去,积极参与革命。第十次大会,1928年在南京,讨论联合民众、平民教育等议题,选举成立了第十届执行委员会。
随后,学联历经挫折和变革,如第十一、十二次大会,学生运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深化,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呼吁团结斗争。第十四次大会在1949年北平召开,明确了学生的任务与责任,成立了全国学生联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联继续发展,如第十五次大会在北京,第十六次大会强调国家建设目标,而第十七次大会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方向。第十八、十九次大会在1965年和1979年,学生运动紧跟时代步伐,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
至第20至22次大会,学生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出席的会议,强调爱国、团结、学习和创业,推动学联组织的改进和学生成才的使命。学联主席职位也由不同的代表接任,反映了学联的不断进步与演变。
(5)复旦大学研究生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扩展阅读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高等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和中等学校学生会的联合组织。它是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6.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研究生都是硕博连读吗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研究生不都是硕博连读,也有硕士。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国家教委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以苏步青教授、陈建功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数学家的带领下,经过数学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六十余年的共同努力,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在国内有显著地位的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005年1月,复旦大学成立数学科学学院,设有数学系、应用数学系、金融数学与控制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概率统计与精算系和数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是全国最早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的数学学科全部博士点的学科单位,涵盖了全部五个二级学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数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02年、2007年、2012年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综合排名均名列第二。从学术界通用的ESI指标,复旦数学属于前1%学科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1993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在1999年和2004年的两次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基地。数学学科在全国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和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坚持把科研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在基础数学的若干重要前沿领域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0项,其中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2项。谷超豪院士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学院先后有3名教授应邀在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界大会上作45分钟学术报告,分别是洪家兴院士(2002年)、陈恕行院士(2010年)、傅吉祥教授(2010年)。
7. 二本院校的学生有可能考上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吗
只要够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位于直辖市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九校联盟(C9)、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复旦大学—杜伦大学联合金融研究中心,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 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创始成员,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单位,是一所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折叠筚路蓝缕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马相伯、严复等先后担任校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学生多数参加革命军;加上经费停发,校舍又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校一度停办。12月中旬,校长马相伯、教务长胡敦复在无锡士绅支持下,借李瀚章大公祠为课堂,昭忠祠为宿舍,筹备复学。1905~1911年,复旦公学培养出四届高等正科 ,毕业生共57人。
1912年5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告各省:大局初定,速令高等学校、专门学校开学。一时各校纷纷筹备复课,复旦则因校址无着,经费困难,束手无策。孙中山先生在听了于右任(时任临时政府交通部长)汇报后,当即决定拨补助金一万元。之后,复旦迁址徐家汇的李鸿章祠堂办学。
1913年3月1日,复旦重新开学。 3月20日,宋教仁被刺。5月3日,上海学界公祭宋教仁。复旦公学派人布置灵堂,校长李登辉、教师邵力子、蒋梅笙等在会上慷慨陈辞。不久,爆发“二月革命”,但这次革命迅速失败。复旦校董中多人逃亡国外,学校经费补助又告断绝。李登辉校长千方百计地开源节流,师生共同努力,终于使学校收支趋于平衡。在这样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养成了复旦师生团结奋斗,精打细算,讲究效率的传统。
1912~1916年,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十五人,中学毕业生一百五十人。其中知名的有张志让、孙越崎等人。
1913~1941年,李登辉担任校长,是复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在他任内,复旦发展成为一所闻名全国、有特色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从中学到研究院的完整办学体系。
1917年,复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复旦升格为大学后学生也逐步增加。
1918年,李登辉校长去南洋集资了15万,在江湾置地,即是今天复旦校园之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复旦教师邵力子当时任《民国时报》总编,所以首先接到北京方面的传真,立即告知李登辉及复旦同学,成立了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坚持罢课、罢市,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并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
折叠草创奠基
1920年冬,在江湾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计有教室楼一座,名简公堂(今复旦博物馆);办公楼一座,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两翼,改作图书馆,今校史馆所在地);第一学生宿舍(抗日战争中毁于炮火,今相辉堂址)一座;教师宿舍一栋(已毁)。
1922年4月,大学部迁址江湾;中学部则留徐家汇原址,称私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1923年,金通尹教授倡议在理科设立土木工程系,内部分为道路、桥梁、建筑等。该年秋,复旦在郭任远教授建议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院,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1924年,复旦学生为841人,教职员58人。
1928年,五卅惨案爆发,复旦学子自动组织义勇军,积极训练,准备投笔从戎。
1929年,复旦大学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其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复旦在李登辉校长主持下,召集全校师生开声讨大会,并成立军事训练委员会,加强对学生的军事训练。复旦同学在李校长的支持下,三次去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11月20日,复旦一百多同学组织“义勇军”,参加十九路军抗日,被分配担任后勤、宣传、教育等工作。战争期间,复旦大学迁至徐家汇的附中继续上课。
1935年华北事变后,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复旦同学立即响应,到上海市政府请愿,反对华北自治。后又云集火车站准备赴南京请愿。蒋介石打电报给李登辉,李校长被迫去火车站劝阻学生,被同学们谢绝。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扰,复旦学生自己开火车准备去南京请愿,但是铁轨又被破坏。“我们修。”同学们修复铁路后在无锡被阻拦。国民党用武力将同学押解回沪。但京沪铁路中断四天,引起了国际的重视,反响很大。
1936年3月25日凌晨,上海市军警当局包围复旦大学,并从校外宿舍逮捕学生救国会干部七人。下午,军警又冲入校内,殴打师生,学生有力反抗,将军警逐出校外。军警在校外开枪,误杀警察一人,反诬学生所为。26日上午,军警进校搜捕,结果一无所获。李登辉校长强烈抗议国民党的暴行,29日召开临时校董会,会后前往责问上海市长吴铁城。吴承认发布复旦学生枪杀警察的新闻是错误的,保证以后决不派警入校搜查。上海各界救国会也发表宣言,抗议军警围捕复旦学生。在各方面的反对和抗议下,国民党不得不将全体被捕学生释放,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下半年,李登辉校长在国民党当局的阴谋下被迫离职,吴南轩继任。吴南轩到任后,复旦爱国学生遭迫害,救亡运动被扼杀。
折叠抗战时期
1937年1月8日,为了贯彻国民党最高当局把复旦大学迁出上海的意图,学校董事会召开第九次会议“拟在太湖流域另觅佳处”。国民党三届二中全会期间,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出资购买太湖边土地一千余亩,以促成复旦迁校。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这一迁校计划未能实行。
1937年,复旦大学设有文、理、法、商四学院,十六系科。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寇侵沪,战火纷飞,复旦学生开学到校极少。不久,南京教育部派人来沪,指示复旦大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四所私立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内迁,大同、光华因经费无着落而退出,复旦、大夏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大,“复旦大夏联合大学”分二部分别迁往江西、贵州。11月12日,上海沦陷。江西一部联大决定内迁贵阳与二部合并,师生长途跋涉,于12月底抵重庆。
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3月,复旦、大夏两校领导人在贵州桐梓会晤,决定取消“联大”,各自在川黔两省设校。该年复旦渝校有六十多名毕业生。
1938年2月,留沪复旦复课。这年暑假,复旦沪校有55名毕业生。
1938年秋,复旦渝校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
1940年5月27日,日机轰炸重庆复旦大学,罹难师生共七人。由于校舍被炸毁,学校宣告本学期暂告一段落。1940年秋,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
1941年11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届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复旦大学翌年起由私立改为国立,由吴南轩任校长。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驻上海租界。李登辉宣布复旦沪校实行“三不主义”,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三不不行,立即停办。在敌伪环伺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不教日文。
1942年1月1日,中学部独立,改称上海市私立复旦中学(今上海市复旦中学),李登辉兼任校长。
折叠复员回沪
1946年8月,复旦渝校师生回到上海。同年秋,投考学生达11000多人,录取400余人,复旦生物系设立海洋学组,是国内高校第一个海洋学专业。12月24日夜,北京大学先修班的女生沈崇被美国兵强行奸污。30日晚,复旦举行“全校学生大会”,控诉揭露驻华美军暴行,决定从12月31日起罢课三天。31日,复旦与其他各校代表开会,组成“上海市学生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并决定在1947年元旦举行全市性抗暴游行大示威。
1947年元旦,复旦同学七八百人由虹口公园经四川北路进行游行示威。下午,游行队伍在外滩与十所大专院校、十六所中学同学一起共一万余人,沿南京路进行游行示威。同日,复旦大学的33位教授,发表《正告美国政府的意见书》。这场抗议驻华美军的运动持续到三月上旬,成为蒋统区人民斗争的新高潮的标志。3月,复旦学生自治会进行改选,进步同学组成“五院联合竞选团”,反动学生组成“不谈政治竞选团”,展开了激烈的竞选活动。“五院联合竞选团”获得了压倒的胜利。学生自治会竞选一结束,复旦同学立即投入到三反运动中去。5月26日,在特务学生的指挥下,反动军警在国权路埋伏,袭击进步学生,这就是“国权路血案”。血案发生后,同学罢课,教授罢教,章益校长也多次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全市性大搜捕,全市共逮捕学生50余人。复旦同学被捕去11人,由于争议力量的努力,从7月8日开始,被捕学生陆续释放。7月5日,李登辉老校长提出了“复旦精神”的定义,他对毕业生说:“…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也是你们的责任!”
1947年,复旦恢复招收研究生,是年春,经济研究所成立,首届招收研究生9人。至1949年春,研究生人数达97人。1948年,复旦向教育部申请设立生物研究所,从事医药、农业、渔业等问题的科学研究,获准从1949年开始招生。
1948年底,国民党教育部暗中策划复旦迁校台湾,一千多名师生联合签名反对,这件事揭开了护校和迎接解放斗争的序幕。
1949年,为了做好护校工作,以学生为主建立了防护大队。 4月27日,上海警备司令部限令复旦大学在两天内迁入市区育才中学。国民党军队随即进入学校。5月27日,上海大部解放,复旦同学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军,乘汽车进入复旦校园。6月20日,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军管会任命张志让、陈望道担任校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该年学校设有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20多个系(科)和经济、生物两个研究所。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
折叠跨越腾飞
1950年,复旦大学的海洋学组并入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国立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1951年,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为复旦亲笔题写了校名。
1952年2月,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成立,李正文任书记。
1952年秋,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参与成立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校的文、理科有关院系并入复旦大学,是年复旦不仅大大加强了基础学科的实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一批优秀人才,如: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卢鹤绂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调整中进复旦的,成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全国重镇,奠定了后50年学科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师资基础,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第一学府”的美誉。
1956年,复旦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五六十年代,杨西光、王零领导的学校党委支持校长陈望道狠抓教学质量,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系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期间,复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都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学科高原。1949~1966年,复旦培养的学生中有70余人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三。
1958年“大跃进”,复旦大学理科新建了计算数学、力学、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新专业。此前,文科重建了法律系、哲学系。这些新专业的创建,标志着复旦开始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之路。
1959年,复旦大学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66~1976年,复旦大学成为“文革”重灾区,教学科研受到重创。
1977年,复旦恢复招收本科生,次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8年,苏步青出任校长、党委委员,夏征农出任党委第一书记,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工作,同时倡导民主办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
1984年,复旦大学成立研究生院。同年,再次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
1993年2月,复旦大学提出了“追求优质,争创一流,明确复旦作为高校国家队的坐标位置”的发展大计,并逐步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1994年,复旦大学通过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复旦大学题词:“面向新世纪,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
1999年,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签定共建复旦大学的协议,复旦成为“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建院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改称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1995年通过211工程预审。)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称复旦大学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校庆大会并致词。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复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这是继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中国第二次为一所大学百年校庆发行邮票。
2006年,“复旦”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2007年,“复旦”商标(包括“复旦”二字和图形标识)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教育类),复旦因此成为继清华大学之后,中国第二所获此殊荣的高校。
2009年,复旦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6年9月29日,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揭牌,系复旦上海本部之外的首个院区。
2017年9月,复旦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