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用他人姓名上大学
① 顶替他人上大学判几年
顶替他人上大学判刑如下: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构成冒名顶替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亮哗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冒名顶替行为的,依照前述从重处罚。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其中,从重处罚,是指在刑法规定的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较重的刑罚,此指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这个范围内判处较重的刑罚。
冒名顶替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主体要件:本罪系一般主体,即年满16岁且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2、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系故意,并具有特定的目的,即行为人盗用、冒用他人身份,是为了达到顶替他人取得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消键漏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结果;
3、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及就业安置政策的制度的管理秩序,以及公民的身份权利;
4、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拿烂格、就业安置待遇的。
(1)盗用、冒用他人身份”,是指盗用、冒用他人身份的证件、证明文件、身份档案、材料信息以达到自己代替他人的社会或者法律地位,行使他人相关权利的目的;
(2)“盗用他人身份”是指违反他人意志,使用他人身份的行为,盗用身份意味着本人的身份被他人使用而本人不知情或者不同意的;
(3)“冒用他人身份”是指替代他人使用其身份的行为。冒用他人身份可以涵盖经过他人同意或与他人串通的情形,并且是完全以他人名义使用其身份。“身份”,主要表现为以姓名为核心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取得一定资格、待遇所需信息而形成的资料、材料。
(4)本罪的对象仅限于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三种情形。
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因此,标题所言顶替他人上大学符合“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的对象要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条之二 【冒名顶替罪】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两款行为,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② 高考的时候,冒名顶替别人,用别人的身份证读大学,犯罪吗
冒用他人身份证件参加高考并进入大学,这种行为已经正式纳入刑法范畴。一旦被发现,将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最高可判处两年有期徒刑。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对其他考生构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同时也对冒名顶替者的个人道德与法律意识提出了质疑。
这种现象不仅令人感到愤怒与失望,更是一种对社会诚信体系的严重侵蚀。每个考生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争取进入理想的大学,而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机会。希望那些考虑采取此类行动的人能够三思而行,珍视自己的真实身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需要的是真实、诚实与公平的竞争环境。每个人都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而不是试图通过欺骗来获得成功。当有人试图用他人的身份证件冒名顶替参加高考时,他们不仅失去了个人的尊严,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法律严惩此类行为,旨在提醒每个人,诚实与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不要等到面对别人的质疑时,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时,你将面临的是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谴责,甚至可能遭受法律的严惩。因此,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己的机会,以真实的身份参与高考,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每个考生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冒用他人身份不仅违反法律,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竞争环境。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正当途径追求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努力成为真正的成功。
③ 冒名顶替上大学侵犯了什么权利
法律分析:冒名顶替上大学,侵犯了公民的姓名权、受教育权等很多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条 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④ 顶替王娜娜上大学的人负什么法律责任
冒用他人身份证的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七条,由公安机关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若有违法所得,则需没收违法所得。此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构成对他人姓名权、教育权的侵犯,因此,冒用人需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以及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都将面临上述处罚。同时,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和骗领的居民身份证将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
对于冒用他人身份上大学的情况,冒用人不仅需要承担行政上的罚款或拘留,还需对被冒用人可能因此受到的教育权受损等问题承担民事责任。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被冒用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社会秩序,因此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在具体案例中,冒用人可能会因侵犯他人姓名权和教育权而需承担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同时,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可能还需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对于此类违法行为,法律和社会各界都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维护公平正义。
⑤ 顶替他人上大学会受到几年刑罚
非法窃取或篡改他人身份信息,冒名顶替接受高等教育资格和公务员岗位录取资格,以及享受就业安置待遇的行为,倘若违反了我国的法律规定,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二的明确规定,我们将对其依法进行严惩,此类行为,严峻地涉及到“冒充他人”相关罪行。
具体来说,如果有人未经许可擅自盗用、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以他人姓名代替实际本人获取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岗位录取资格以及就业安置待遇,那么按照该法条款的规定,此类罪犯将会面临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且需要缴纳罚金。
更甚者,如果有人蓄意组织、指挥他人进行同样的违法行为,那么相关责任人则会受到比普通罪犯更为严厉的制裁,按照冒名顶替罪的相关规定予以加重惩罚。
在另外一方面,如果某些国家公职人员在组织、安排别人替考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公务员职位选拔考试以及就业安置待遇的过程中涉及到此类问题,他们可能需承担的不仅是冒名顶替罪,更可能涉及到滥用职权罪,甚至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等罪名。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法律规定了一项特殊处理方式:
当这些国家公职人员同时犯下冒名顶替罪和其他犯罪行为时,必定会依据数罪并罚的法律原则受到严厉惩罚。
进一步而言,冒名顶替他人成为大学生的行为,除了可能涉及到虚假的身份证件制作与交易,使用假证或他人身份证件,以及串供等严重案件外,还可能触犯到《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三款的规定。
具体来说,如果有人制造、隐藏、贩卖、购买和使用伪造的、变造的身份证件,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等具有身份识别的福利设施,那么他将会被判处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范围内,并且须支付相应的罚金。
假如情节特别严重,当事人将会面临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加罚款的处罚。
同样,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在符合国家身份证明要求的各种活动例如考学,求职,申办各类医疗、养老保险等等过程中,若有任何人为了达到某种方式的欺诈目的,利用盗用或假借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同事等他人的身份证件、护照、社会保障卡、机动车驾驶证等身份证明文件,那么他们将会处以拘役或管制,并处以或单处罚款。
如有犯罪行为与其他侵权后果同时存在,属于一罪以上数罪并罚,责任承担者应按最重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总之,在法律体系严谨且完善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在关系到个人前途未来的诸多敏感事项中,保持诚信和正义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⑥ 冒名顶替别人上大学什么罪
构成了冒名顶替罪。冒名顶替别人的名额上大学的属于构成了非常严重的违法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当事人有权向法院依法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冒名顶替别人上大学什么罪?
构成了冒名顶替罪。本罪是指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塌指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行为。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歼昌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二、冒名顶替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一)本罪行为必须发生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
公民在办理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兵役登记、婚姻登记、收养登记、申请办理出境手续等事项时,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公民出境入境时应当向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交验本人的护照或者其他旅行证件等出入境证件。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者为客户提供规定金额以上的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务时,应当要求客户出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
(二)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件,是指将伪造、变造的身份证件作为真实的身份证件而使用
使用是指使身份证件的内容处于相对方认识或者可能认识的状态。使用的方法没有限制,包括出示、提供等。但是,单纯提供伪造、变造的身份证件复印件的,不宜认定为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件。单纯携带伪造、变造氏衫扒的身份证件的,也不属于使用。
(三)盗用他人的身份证件,是指将他人的身份证件当做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而使用
违反身份证件持有人的意志而使用的,显然属于盗用。盗用不是相对于身份证件的持有人而言,而是相对于验证身份的一方而言。
在我国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冒名顶替的行为都是视为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尤其是冒名顶替他人的名额上大学的更是一种性质非常恶劣的犯罪行为。如果出现冒名顶替罪的犯罪嫌疑人将会被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对他人造成的损失支付一定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