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应该上大学玲玲
㈠ 上大学值不值备受争议:大学教育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上大学值不值】上大学值不值,“读书无用”刺痛谁?难道上大学仅仅只是浪费钱却毫无用处?而读书是否是失败投资?近日,成都一名女孩考上了成都一所重点大学本科,但家中父亲却是极其的反对读大学,只因认为“读书无用,读大学是个肯定失败的投资”,上大学值不值,大学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大家怎么看?读书无用论又该如何销声匿迹? 【上大学值不值】 成都女孩玲玲(化名)考上了成都一所重点大学本科,因认为“读书无用,读大学是个肯定失败的投资”,父亲虽然有钱却拒绝让女儿读大学,该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读书无用论”思潮在历史上曾出现了三次,而这一次,玲玲和其父对“上大学值不值得”这一话题的分歧,让它再度成为公众和媒体的讨论焦点。 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谈论话题,从侧面映射了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结论需要结合未来人生的规划,从受教育者追求何种价值的角度来分析,可以从世界观、人生观、知识、人脉、价值体系、金钱等一系列机会成本来加权度量。 其实我们都不该以特例来说明大学值不值得读,上大学应该针对不同的人和相关个人意愿。真正出色并对自己前途有考虑的年轻人,肯定都有自己预定的方向和目标,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看我们自己清不清楚自己走的路,并对自己选择的路能够负责任。
㈡ 上大学值不值的各方观点
上大学到底值不值,教育到底能否改变命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支持上大学的人认为,直至今天,上大学仍然是许多学子,尤其是贫困地区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虽然沉重,却未必不是现实。反对者则认为,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却换来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得不偿失,如果把上大学的钱拿来提前创业、工作,或许获得回报的机会更多、概率更大,时间也会更早。
上大学可以实现人生价值,不上大学也可以走向成功,其实质是社会的人才选拔与上升通道日益开阔的体现,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因此,面对上大学值不值得的讨论,不必无所适从。讨论的意义并不在于统一意见,而在于让不同的价值观实现公平对话。换个视角来看,虽然每年近百万人放弃高考,但相对于庞大的参考人群,这个数量其实很小。虽然今天的高考已不再是当年的独木桥,但桥上的拥挤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才选拔与上升机制并不完善,远未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的这条新闻出炉的当天下午,就有房地产的微博出了一条“上大学还是投资房地产”的软文,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可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应该更加注重对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目前上完大学本科(三本)更是高达八万多,上完大学4年,每个月2000-3000的工资,如果吃喝不花,也要存三年半左右,但初出茅庐,什么都要花钱,三年回本也还是啃老之后的保守估计,更别谈今后还要刚需买房的钱了。玲玲的父亲不就是觉得这种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投资不如不做么。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人也提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然而,竟有不少网友支持父亲的决定。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
读书无用的说法还交织着公平正义的焦虑。在一些地方,拼文凭不如拼爹,“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现象潜滋暗长,依靠关系获得发展、凭借人脉获取资源,消解着社会的公平底线。
这个普通家庭的争执或许只是极端个案,但是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却应该引起重视。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人生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赚钱。正如先贤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读书也只有变得“有用”,成为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有效渠道,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勇攀书山、放舟学海。这需要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给大学文凭添点含金量;需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更需要全社会重拾对读书的信心,毕竟,读书能丰盈思想、丰厚精神、丰富人生。 山东济南 中学教师曲征 认为:玲玲父亲认为,4年大学至少花8万多元,打4年工至少可赚8万元,一来一回就是16万元,拿这些钱去开店做生意又能赚钱。而读完大学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每个月工资就两三千元,要好几年才能赚回学费投入。
从短期赚钱角度来看,玲玲父亲的这一逻辑似乎无懈可击。对于一个靠做小买卖谋生的人来说,赚来的每分钱都是辛苦钱,考虑一下投入产出比是可以理解的,不值得公众大惊小怪或大加挞伐。当然,虽然“经济账单”显示上学不划算,但家长还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尽可能支持孩子完成学业。 四川乐山 公务员王锡宏 认为:表面上看,如今部分大学毕业生似乎与没读大学的人在找工作、收入等方面没多大区别,并且读大学不菲的花销也暂时回收无望。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读大学绝非“赔本买卖”,对国家、对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没有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何来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我国如何与世界强国竞争?读书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并不简单地是找工作的“敲门砖”。上大学更重要在于接受人文熏陶,体会一种人生历练,开阔眼界,更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健全的人格,使人终身受益,只是那并不立竿见影罢了。 可独立完成学业湖北咸宁 公务员 玫昆仑 认为:“捡垃圾比读书强”引发了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父亲如何教育子女?在很多发达国家,父亲把孩子养到了18岁,就基本不再大包大揽孩子的生活。但按照我国传统,孩子考上大学且求学意愿强烈,父母如果有经济能力却不供其上大学,不仅对不起女儿,也有违为父之道。
玫昆仑建议,玲玲可以和父亲商量一下,不妨让自己通过助学贷款、获取优秀学生奖学金、勤工俭学等途径,更加自立地去完成大学学业。这样一来,不仅省去了金钱对比的烦恼,更能够让自己变得坚强,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反映社会期待河南信阳 大学教师朱四倍 认为:玲玲父亲和部分网友认为,上大学等于将血汗钱打了水漂,直白的话语道出的是一个关乎社会活力的大问题。“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元,很多大学生出来都赚不到”之类的经验判断表明,一些人上大学后并没有改变个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名望。
教育是个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阶梯,也是一个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支撑。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主要途径离不开其所受的教育和相关知识储备。透过此案例,不难看出社会希望教育更好地承担起阶层流动的功能,切实改变或提升生活质量。当然,这需要一个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保障机制。
㈢ 读大学没有用吗驳论文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与此相反,有55名热心市民打进媒体热线电话表示,不读大学肯定会遗憾,如果玲玲父亲仍然拒绝,他们愿意资助玲玲读书。(9月2日《成都商报》)
“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这个观点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并不代表这七成网友也会像玲玲的爸爸那样不让孩子上大学,否则高中毕业生的失学率早超过了70%。据教育部相关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中毕业生总数为794.4万人,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661.8万人,显然高中毕业生毛入学率在80%以上,大部分高中毕业生会继续接受教育。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倍增的外部环境下,家长对孩子上大学是否有用产生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也曾有家长问过笔者类似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先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笔者的观点是,如果有上大学的机会一定不要错过,找工作、讨生活那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事情。至于为了考一个大学本科,有学生复读了近十年,也大可不必,面对这种情况,“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倒是一个很靠谱的宽慰。
上大学并不是在于刚毕业就能找一个高薪体面的工作,关键在于上大学期间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在上大学的几年中,一个人的学识、见闻和阅历等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大学里融洽的同学关系、浓郁的高等学府气息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等等均有助于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文盲和一个大学毕业生走在一起,从他们举手投足间是很容易分辨的。
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人可能也很容易谋到一个收入不错的技工职位,但大部分这样的技工很难成为一名工程师。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同样在这样的技工岗位工作,相比之下,他成为一名工程师的可能性就很大,因为他接受知识和学习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我们可以把大学毕业证看作一张“通行证”,有了这张“通行证”的人,人生的选择会更多,今后的发展空间更大。没有这张“通行证”的人,就会受到许多限制,发展的空间也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