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手机成瘾
① “我有手机依赖”大学生心理论文
摘 要:目前智能手机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价廉、快捷、丰富、互动性和隐秘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欢,但是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一、手机依赖症的概念及表现
“手机依赖症”是依赖症的一种表现,是个体形成的一种对手机的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具体表现为: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当手机连不上网络或收不到讯号时,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等。
二、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
在一项对沈阳某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有94.3%的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其中三星、HTC、Sony、中兴、小米等中端平价型手机占了80%,苹果手机代表的高端机型占了15%。智能手机的使用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智能手机成为日常消费的重要项目。
据调查大学生每月用于手机话费支出不等,35.8%的学生在50 -100元,21.9%的学生在100元以上,如果一名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为1000元,用于话费的支出比例在10%左右。智能手机的更新速度极快,15%的大学生为了匹配最新的手机应用程序或追求靓丽的手机外观,追风购买高端智能手机,例如苹果、三星note等;还有18%的大学生会每年更换一部手机。32.8%的大学生经常用手机下单购物、支付电话费、买火车票等。
2.智能手机成为打发时间的娱乐品。
大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在网的时间达5小时以上的有41.4%,这些学生用手机上网聊天、关注微信朋友圈、淘宝购物,偶尔关注最新的时事新闻;除了在课余时间上网,上课时间大学生也会随手掏出手机上网,不管什么课都会玩手机的同学占10%左右;五成学生会在觉得“没有什么用”的课堂上使用手机,而大学生心中的“没有什么用”的课一般是考查课或思政课。
3.智能手机成为工作及社交的重要工具
据调查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软件是:QQ 52.86%;微信 37.62%;游戏6.2% 。大部分学生干部通过QQ或微信群聊软件获得工作信息,使工作速度大大提升;同时大学生喜欢通过人人或微博软件联系高中或初中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最新状态。数据显示,一旦没带手机,19%的学生觉得坐立不安,内心空虚,48.1%的学生觉得无聊。
4.智能手机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杀手锏
一般来说每天23:00之前大学生就会结束一天的学习工作入睡,而高达60%的学生晚上睡觉不关机,78.1%的学生在睡前阅读小说、打游戏、聊天等等。实验证明,睡前使用1小时的彩屏手机会减少人们生成褪黑激素总数大概22%,让人始终处于浅睡眠;手机的辐射会对脑电波造成影响,造成休息不好、多梦、智力下降;长期低头看手机,导致大学生产生颈椎劳损;频繁发送短信息会导致大拇指酸痛、麻木或肿胀等不适症状。
三、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目前大学生有手机依赖症症状的达到了90%,其中多数学生为中度和轻度依赖,严重依赖的占15%左右。“手机依赖症”不仅带给大学生生理的危害,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影响。
1.从众和攀比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心理冲突。大学生因为别人使用智能手机带来了生活的便捷和丰富资源,也希望自己购买智能手机;甚至不少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也从众购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变成了一种身份和身价的象征。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特别喜欢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比如说自拍照、好吃的、好玩的、新买的衣服,这些信息的传递无形中,又助长了攀比心理。
2.焦虑不安
过度关注手机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外间的一切变化,随时可以接收得到,让人难以安定。即使是在休息时间,也与手机形影相伴,让自己的行踪时刻掌握在每一个想与你联络的人手里,其实这样做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您出门时没有携带手机,你会有以下哪种感觉?”,19%的大学生觉得坐立不安,内心空虚,48.1%的学生觉得有点无聊;46.7%的学生觉得“别人的手机响起时经常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响”;65.8%的学生“当手机没有信号时,会感觉烦躁甚至愤怒”,62.4%的学生“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哪怕去卫生间也要带着”。这些心理现象显示了智能手机的使用加重了大学生日益紧张焦虑的心理状况。
3.丧失注意力
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经常处在多任务状态的人在处理工作时的注意力显着下降,思维不断被打断,这大大削减了大学生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复杂的层面。
4.社交障碍
QQ、微信、人人等沟通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与人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与焦虑感,深受大学生喜欢,但是过多地依赖手机QQ、微信交流,反而产生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害怕”的社交障碍表现。大学生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心理上的孤独不断增加。还有一些学生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让对话产生“延迟”,使对方觉得缺乏诚意,影响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预防及纠正手机依赖症的建议
手机依赖症是人们经常使用手机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纠正手机依赖并不难。首先,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产生手机依赖的危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严格规范的使用手机。其次,学校和家长应当积极地干预,制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使大学生得到足够的关爱,引导大学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再次,班集体通过组织班级特色活动,增强凝聚力,增加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心理和身体的调节。
论文——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
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实证研究
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分析及矫正
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研究进展初探
手机依赖症 论文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
以上是我找到的几个文档关于”手机依赖心理“,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② 大学生手机成瘾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
1.1当代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差,好奇心强,容易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明了,每天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而努力学习,到了大学以后,学生学习压力瞬间变小许多,而与此同时他们丧失了目标,丧失了学习压力,当然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并且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往往毫无规划,昏昏噩噩的过着每一天,为了消磨时间而沉迷于手机娱乐,长时间的放松,导致许多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玩手机娱乐的坏习惯,以至于到最后演变为手机成瘾。
1.2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
在大学里我们的专业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而就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刚刚摆脱了高中那种魔鬼式的学习训练,他们更想拥有的是轻松、快乐、自由的大学生活。因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厌学的这种心理。刚升入大学的他们离开了父母的束缚、脱离了老师的管束,所以学习也就很容易松懈下来,当大学生再次面对索然无味的专业技能知识时厌学心理便在心中悄然出现。堂上无所事事,为了消磨时间,便利用手机进行娱乐,从而导致了手机成瘾。
1.3大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不严格。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大校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了普及教育,对学生的管理也趋于松懈了。为了让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看得过去,大多数课程的笔试成绩都采取易避难的方法。因此大多数大学生面对较难的题目、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假思索的也就放弃了,时间久了大学生便产生了轻轻松松是四年,辛辛苦苦也是四年,那何必不让自己轻松快乐自由一些的这个错误心理。因此,许多大学生逐渐沉迷于手机,最后愈演愈烈为手机上瘾。
1.4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其内容不断丰富,结构不断优化,操作程序也日渐简单,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手机产品也是不断的智能化、手机市场也更是日新月异,所以手机受到了大多数人的青睐,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的是手机制造成本的日益下降,就现在而言手机可以说是物美价廉,手机价格由以前的两三千一部降到几百块钱一部,而这一价格的变化刚好满足了消费能力不足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1.5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互联网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展现出了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物,而手机作为互联网的一种载体帮助我们展现出了这个世界的奇妙;除此之外,互联网还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畅所欲言,充分的展现自我。互联网吸引了他们而智能手机作为互联网的载体更有利于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以手机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③ 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美国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用户预计到2015年年底接近25亿,其使用率将达34.7%。[2]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由于使用者过度依赖手机导致其行为失控,生理及心理受损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综合征,也悄然现身于社会。[3]大学生是智能手机的主要购买人群,智能手机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危害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学者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心理因素进行探讨,发现孤独感是引起手机依赖的原因之一,孤独感强烈的大学生常常更倾向使用手机转移注意力;[4]杜立操和熊少青(2007)则从四个维度对手机依赖进行了研究,分别为去断性、突显性、强迫性、神经性;[5]周喜华(2010)则将大学生手机成瘾进一步划分为客观因素和自身因素,客观来看,手机自身的特点及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导致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及普遍的从众心理等也不容忽视;[6]董海军则从社会网络环境的视角,提出用户需求是导致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7]
综上所述,以往的大多数研究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而忽视了导致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客观网络环境、手机自身的特点。随着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拥有老式功能机无法比拟的操作系统及用户体验,因此有必要探究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成因,并与以往研究做比较。鉴于此,此次研究选取部分山西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探究影响其手机依赖的因素。文中引用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教授首创的“智能手机依赖测量量表”(以下简称SPAI量表)来测度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1],并以该指标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讨论大学生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状况及用户需求对手机依赖度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努力方向。
④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篇1
旅闭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枝如,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猛镇启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篇2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 Young,K. S. ) 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 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 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 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 1 ~ 5 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 2 分筛选为阳性,超过 3 分为中度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 20 个条目。评分分 1 ~4 级,正向评分 1 ~4 分,反向评分4 ~ 1 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0 为阳性,标准分 50 ~ 轻度焦虑,60 ~ 中度焦虑,69 以上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 1 ~ 4 分,反向评分 4 ~ 1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1 为阳性,标准分 53 ~ 为轻度抑郁,63 ~ 中度抑郁,72 以上为重度抑郁[4].
1. 2. 2 调查实施 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1. 5 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 t 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 21 ~ 56( 32. 97 ± 7. 64)分,医学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1. 467,P > 0. 05) ,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 P >0. 05) ,见表 1.非医学专 业 男 生 成 瘾 率 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两者无差异 ( χ2= 2. 014,P >0. 05) ; 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瘾率为 16. 17% ( 27/16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评估结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t检验,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见表 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见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1)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 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
2. 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 37% ( 28/270) ,两者有差异( χ2=12. 183,P = 0. 0) ; 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 51%( 18/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t = 4. 659,P< 0. 01) ,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 03 ( 18 /58 ) ,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 00% ( 54 /270) 无差异( χ2= 3. 393,P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36/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 2% ( 5/41) .
3 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 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 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 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 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 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 -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 非医学专业学生) 及 30. 51% ( 医学专业学生)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 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 P >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 占 44. 4%) ;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 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 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 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3) :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 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2010,23( 11) :89-90,93
;⑤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分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分析
随着手机正在成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出现了,包括人际关系变化、个人信息的泄露、网络诈骗、过度使用甚至是成瘾。手机成瘾,逐渐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Han 的研究,手机成瘾被定义为极高度地依赖手机,显著地损害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前人的研究表明有手机成瘾症状的大学生比没有的更可能有孤独的经历,而且,有严重手机成瘾症状的个体比那些轻手机成瘾症状或者没有成瘾症状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冲动性。研究也表明,不同信仰类型的大学生在手机成瘾趋势上显著的不同
另一方面,几乎没有研究揭示在人际关系中不同手机成瘾类型表现的差别。
在前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现存的对手机成瘾的分类是不连续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清晰的边界分成两种手机成瘾类型(“成瘾”和“不成瘾”)。另一种是模仿网络诚信的分类方法,把在超过一半项目上回答“是”的定义为“成瘾”,另外的不成瘾。然而,最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平均数和标准差分成三个类别(分数高于一个标准差的是成瘾,低于一个标准差的是不成瘾,剩下的是将要成瘾或者严重使用组)。
潜剖面分析(LPA ), 在评估连续指示变量上使用的一种潜在种类分析方法(LCA ),可以真实地获得在总体中发现的未观察到的多样性,发现在测量指标回答上相似的有意义的个体组。因此,LPA是以人为中心(不是以变量为中心),基于一系列因变量观察值把个体分类的全数据库驱动分析方法。LPA 被普遍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其它领域。尽管有很多研究涉及手机成瘾的分类,据我们所知,没有研究使用了LPA 。在现在的研究中,LPA 将用于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状的潜在类型进行鉴定
另外将会分析不同手机成瘾类型中人际关系和孤独感水平的不同。
⑥ 使用手机对大学生有什么影响的论文
手机的使用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手机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
同学们随时体验着现代科技的快捷。
手机
能实现人们随时随地的沟通联络,
短信更是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
而这方面
功能在大学群体中反映格外突出,
随着手机
QQ
、
手机微博、
手机新闻等功能的拓
展开发,
手机文化正不断地向主流文化过渡。
同时,
大学生使用手机能开拓视野,
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新闻,
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动态。
总之,
手机媒体给大学生
一个能快速便捷的开拓视野的平台。
然而,
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必然存在两面性,
正面表现为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
扩充交际圈等如上方面,
而负面影响则表现在
身体危害及心理危害两个大方面,而对日常行为的影响也是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负面影响和危害。
1
.过度使用手机的身体危害
手机通过信号基站接受和发送无线电波,
即是我们常说的手机辐射,
在使用
手机的过程中,
辐射信号会被人体所吸收,
因此手机辐射很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身
体健康,
而手机基站附近辐射集中,
麻雀的数量相对较少,
这似乎更能说明以上
猜想。
为了证实这种猜测,
澳大利亚某研究院于
1997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将容易
患上淋巴癌的白鼠暴漏于手机辐射下约
l8
个月,
结果发现,
癌细胞生长的速度增
长了两倍。
基于各项试验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将手
t4t~t]
人
“可能致癌名单”
中。
手机辐射的能量通过一种短暂义突然的刺激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参与调查的约
13
%的同学表示,
曾因过度使用手机
(
通话、
网上聊天、
阅读小说
)
导致不同程度
的头痛、头晕,甚至引发失眠症。某些山寨手机生产商更是一味提高机体功率,
导致其辐射量是一般手机的
50
倍之多,
这对作为山寨手机主要消费群体之一的大
学生的想而知。
2
.过度使用手机的心理危害
(1)
手机成瘾及戒断反应。
1)
手机成瘾。
手机成瘾属于行为成瘾,
主要包括以下
Jl
青况:
游戏娱乐方面。
从手机普及以来,
手机游戏已由最初的文字类、
短信类游戏发展为
JAvA
游戏,
一
直发展至现在的
N
—
GAGE
游戏,手机游戏的质量和可玩性一直在攀升,有人为了
取得高分,甚至没日没夜的进行游戏。沟通交流方面。手机的普及满足了
J
人们
随时随地联络的需求,
发送短信也能解决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尴尬,
从而方便
人
们交往。但正因为这种功能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甚至成瘾。手机
携带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反映在手机携带强迫症上,主
要表现为长时间没有接到电话或短信,
就会焦虑不安;
若忘记携带手机,
则会心
神不宁,担心漏掉他人的联系;时刻都会关注手机是否携带,是否丢失。
2)
戒断反应。
戒断反应是指停止或减少使用某种药物时,
机体自身所产生的
一种适应性反跳,
一般症状表现为与使用药物时所产生的效力相反的症状,
是一
种特殊的心理症候群。
由于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多使用,
很多人对于手机产生了不
可自拔的依赖心理,
一旦生活中离开了手机,
马上会产生类似于戒断反应的心理
症状。
英国专家曾进行一项实验,
对若干大学生进行
24dx
时的无媒体体验,
实验
过程中,有数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不安,但只要再次接触手机,哪
怕只是放进口袋中握住,
症状就会大大减轻,
心情也很快得到平复。
这些状况都
与药物依赖所产生的戒断反应极其相似。
(2)
手机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1)
导致主流意识的减弱。口
主流意识是一个政体的中心,其正确的传播能
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
然而,
随着手机文化的普及,
各类信息不加筛选的传
播,导致接受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趋向歪曲,并开始对国家、政府、党
产生怀疑,
某些时候,
一有风吹草动甚至就会引起大学生的集体示威游行,
严重
影响了社会和谐安定。
2)
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
现在,
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
在社会转型的风头
浪尖形成了许多多元型文化,
而手机文化的快速发展在此方面形成了一种负面诱
导作用,
这些文化与大学生思想的长期碰撞,
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动摇,
潜移
默化的影响了正常的马列主义教育。
3)
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口
手机媒体较为混乱,缺乏严格监管,一
些不良信息在以手机为媒介的环境中肆意传播,
不加收敛的宣扬着种族宗教、
歧
视、反动、色情、暴力、虚假等信息,长此以往,点点滴滴的渗透进大学生的思
想,影响他们正常的是非判断能力。
4)
削弱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
手机虽然是一个以真实身份为基础的交流
平台,但与现实交往相比,仍欠缺直接互动,依赖于手机进行交流的大学生,通
常以自我为中心,
以手机为原点向外发散讯息,
这种状况长时间持续会导致该学
生团队意识的淡薄,与他人直接沟通的能力也会减弱。
__
和谐。
(3)
手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不论从外形还是功
能方面都在进行着快速的革新,
手机更新换代之快超越了其他任何
3c
产品。
作为
大学这个特殊的领域,
学生与学生间的家庭经济水平与消费能力都处于若干个不
同的层次,
而所持手机的型号、
品牌、
功能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消费
心理,
形成了贫富学生间的心理反差,
由此引发了大学生问的攀比、
歧视、
嫉妒,
甚至诱发校园偷盗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与人间的正常交往。
(
3
)过度使用手机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
1)
手机作弊。
基于手机强大的通讯能力及实时信息收发功能,
很多大学生将
其作为考试作弊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约
7
%的学生曾利用
手机进行作弊,其中
4
%是受到他人影响或诱惑后天参与作弊。手机作弊现象不
但有失考试的公平公正,
更会使他人心理失衡,
有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因此有可
能踏人手机作弊的怪圈,
并有意无意的吸引更多人的加入,
在大学考场上形成恶
性循环,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
2)
影响他人休息。大学生,尤其是大学
新生在脱离家长的实时监护进入大学后,
在很多方面做不到严格自律,
很多学生
在临睡前养成了玩手机游戏、
手机上网、
阅读手机小说等习惯,
更有一些学生初
尝恋爱的甜蜜,
在被窝里毫不节制的煲电话粥,
这些行为不论从听觉上,
或是视
觉上都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休息,也为人际关系埋下了祸患。
3)
“半对话”
。
当一个人进行手机通话时,
对于旁人的影响是一种
“半对话”
效应,
即是旁人能接受到的信息仅是通话者的一半,
而且话语频率的不规则、
语
速的时快时慢、
语调的时高时低也会造成旁人的焦虑,
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
“扰
民”行为。为了证明“半对话”对他人的影响,笔者模仿其他学者的实验进行了
_
一次模拟,令三名学生佩戴耳机复写在大屏幕上停留约三秒的英语单词,耳机
中分别播放两人间对话、电话—方的通话内容、一人独白电话两侧的通话内容,
实验发现第一和第三种情况只会略微影响成绩,
而第二种情况则严重影响到受试
者的发挥。
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
有约
19
%的学生表示对在自己身边打电话的行
为感到反感,认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注意力,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
烦躁。
4
)不良学术风气的形成
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其快捷、
便利的特点使之取代传统媒
体,迅速蹿红于大学校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乃大学精神的真谛,
也一直是高校所追求的理想和办学的基本理念,
其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自觉的
学术观念、
永恒的道德追求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等方面,
而手机无疑在一定程度
上促成了这种精神的达成。
网络的虚拟现实和跨界特性为人们自由创造和放飞想
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同时也容易成为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温床。
影响大学生
思维能力的发展。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且这些资源的获取
既快捷又方便,
过度依赖于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海量信息,
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强
的依赖感
这样不仅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抄袭行为,势
必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由于互联网上信息共享与复制的便捷性,使
得许多大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准备论文的过程中,不是忙于实地调研
和查阅资料,而是靠着“东拼西凑”、
“复制粘贴”来完成,现在大学毕业生论
文抄袭现象俨然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
从学生到教授到校长,
甚至到中科院的院士,从普通高校到最高学府清华、北大,无不涉嫌抄袭案例。
5
)不良课堂氛围的形成
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
总会贴上一些标语,
提醒大学生们上课时不要用手机,
或将手机调至静音或者震动状态。
而经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可以得知不少大学生
仍然在课堂上用手机的频率非常之高,
几乎每位同学都会在上课期间掏出手机把
玩把玩,也许没有什么事情,也拿出来翻几下屏,再放回口袋里。这在某种程度
上直接影响了听课的效率,
也给上课的老师留下了非常不良的印象。
事实上,
身
边的人都在玩手机的话,
即使不玩也是会被带动起来,
最终导致课堂上几乎没有
人认真听讲,而大家都在玩手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看视频,听音乐,看小说,
完全浪费了大好的课堂学习时间。
6
)与人交流和相关体育锻炼的缺失。“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
别,而是我在和你讲话,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是一句网络上很红的话。我们
知道,
在家庭聚会的时候,
幼辈们几乎都会在与长辈交谈的时候玩手机或者其他
电子设备,
长辈看了心里肯定非常不舒服,
这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
所以
很多时候出现了爷爷奶奶为孙子孙女玩手机而生气地夺门而出的事情,
老年人是
需要爱护和尊重的,
若是在和他们聊天讲话的时候老是玩手机,
怎么样也说不过
去吧。与别人交流也是一样的,一心不能二用,否则一事无成。体育锻炼也是一
样,
很多时候手机拿在手里玩着就不想锻炼了,
只想坐着或者躺着,
慢慢的失去
了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⑦ 针对大学生用手机现象写作文
1. 如何看待学生玩手机的现象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手机——这一高科技的产物呢?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各持不同观点。
通过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持有手机的学生已经占一定比例。据某中学统计显示,该校平时带手机的学生高达50.8%。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能否带手机进入校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不提倡学生使用手机的学校居多,其中有的学校已做出在校生不得携带手机的规定。
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手机只是一个通讯工具,成人能使用,我们中学生为什么就不能使用?家长、老师把这一问题看得太严重了,实际上是缺少对我们的信任;把手机带入课堂影响大家学习肯定不对,但是如果上课关机,下课有时使用,不影响别人还是可以的;学生使用手机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有的家长为满足孩子对手机功能的要求,更换手机较勤,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有的家长为让孩子期末考个好成绩,以买手机作为奖励条件,这一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再来看看家长们的意见。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学校住宿,一周回来一次,给他配备了手机,平时家长用手机与孩子联系,既能随时了解学习、生活情况,有事又能及时沟通。”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带手机,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情,能够让孩子在第一时间与家长、老师取得联系,同时家长也能掌握孩子上下
学时间。总之,比没有手机之前多了一些交流,少了一些担忧。也有部分家长担心:手机的确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它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如课上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甚至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等。
然而,老师们的观点就截然不同了。一位老师说,上课突然传来手机的响声,会引起哄堂大笑,这样既分散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也影响了老师的讲课情绪。目前没有什么好办法去制止这一行为,只好口头说说,或让学生调到振动。一位老师说,现在中学生交友范围主要是在班级和学校,没有必要用手机联系同学;有的同学对用手机发短信或玩游戏很感兴趣,甚至还在课堂上给同学发短信,影响课堂学习。其实,许多校园都设有IC卡电话,买个卡,一旦有事完全能与家长联系,可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手机进入校园”这一问题呢?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把手机带入校园方便了学生们的生活,使得他们便于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但是,它不好的一面在于,学生们过度关注手机,便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所以,学生应该正确的对待手机,他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要注意调节好各方面的关系,好好利用。而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也应该制定规章制度加以规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建设更加和谐的校园
2. 如何看待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作文800字
如何看待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
一、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的方面:
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感情,遇到疑难问题量,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用;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询。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方便携带。
二、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
手机成了考场作弊的帮凶,影响考场秩序,助长同学们的不良风气。有的学生在休息时间和上课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休息和学习。有些学生盲目地将手机与别人的进行比较,形成了不良攀比风气,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及父母的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额外增加父母的负担,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手机对人体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先进的功能,却未提及对人体的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岂不忏悔莫及。
总之,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我们建议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多做一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公益广告;手机的生产商应该在电话卡上印上有关手机的温馨提示,如“上课时请关上手机”等;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针对正确使用手机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学校出现攀比风气,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不能盲目的溺爱孩子,当孩子要示使用手机时,要正确给孩子做教育,增强孩子的判断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理财能力,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一种正确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在物质上不能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攀”的思想,况且我们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对于其他一切影响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都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
3. 如何看待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作文800字
一、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的方面: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
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感情,遇到疑难问题量,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用;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询。
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方便携带。二、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手机成了考场作弊的帮凶,影响考场秩序,助长同学们的不良风气。
有的学生在休息时间和上课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休息和学习。有些学生盲目地将手机与别人的进行比较,形成了不良攀比风气,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及父母的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额外增加父母的负担,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手机对人体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先进的功能,却未提及对人体的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岂不忏悔莫及。
总之,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我们建议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多做一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公益广告;手机的生产商应该在电话卡上印上有关手机的温馨提示,如“上课时请关上手机”等;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针对正确使用手机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学校出现攀比风气,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不能盲目的溺爱孩子,当孩子要示使用手机时,要正确给孩子做教育,增强孩子的判断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理财能力,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作为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一种正确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在物质上不能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攀”的思想,况且我们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对于其他一切影响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都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
4. 手机对大学生的危害作文1000字
手机不过是一种工具 就像双刃剑 看你怎么使用
手机辐射 这点是人们常讨论的 不过我觉得还不至于造成什么危害。。。 手机质量问题 比如电池爆炸 使用过程中烫伤等等 不过这些是个例 还不至于让人因噎废食
现在的手机性能越来越强大 功能越来越多 无线网络的发展等 手机连带的功能也越来越多 导致很多人会沉迷手机
社交网络 微信 陌陌等 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也隔离了身边的人 手机看网络小说 很多人会对小说着迷 沉迷于虚幻的“空间”(我就喜欢看小说)
使用手机的时候开车 走马路导致危险的也有很多例子
我觉得手机不导致什么危害 主要是使用的人怎么用而已
手机看新闻 手机导航 上网查资料等等 都非常方便 但是也有人用手机考试作弊 不过就算没有手机 人们依然会用别的方法作弊(无线电之类 甚至穿裙子把答案写在腿上等各种奇葩办法)
真正“产生危害”的是人们看待手机及手机连带事物的“心态”!
5. 跪求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 走进今天的中学校园,我们会发现许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调查了本校的部分学生和老师,据他们了解,每个班里约有10个左右的学生使用手机,有的班级甚至更多。
按照一个班60人计,有大约16%左右的中学生使用手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使用手机的学生中,分为固定和临时两类。
固定的是家长亲自给孩子买的,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而临时的是当家长在某个时期不用时,拿给孩子用的。小县城如此,大城市又如何呢?据网上资料显示,一个记者在两所中学发放了500份问卷,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作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是:拥有手机的学生达到25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1.7%,其中以高中学生为主。
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就连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外籍教师也对此感到惊讶。
那中学生该不该拥有手机呢?对于中学生使用手机是利是弊,引起校方和学生家长们的极大关注。 家长:用手机“遥控”孩子行踪 主张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都表示,买手机的目的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
二是一旦孩子路遇歹人,也能及时用电话报警。我们来听几位家长的声音:一女士声称“现在的手机价格不高,样子又很漂亮,给孩子买一个,联系起来挺方便的,省得一整天都找不到人。”
暑假就给17岁的儿子刚买了一部手机。 另一位家长也说“孩子有了手机之后,我们之间的交流多了。
以往总好象儿子大了就与妈妈有了代沟,现在,他会时不时地给我们发发短信,聊聊天开开玩笑。家里气氛好多了。”
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 看来,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手机的学生也给家长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刘先生也给今年升入中学的儿子买了个手机。谁知,每当刘先生有事需要马上找到儿子时,手机总是“关机”,怎么着急也联系不上,现在,儿子照样晚回家,理由不是手机没电了就是忘记了开机,反正他能有一百个理由等着你。
一位家长还说,自从给孩子买了手机,孩子干脆不用家里的电话了,常躲着父母用自己的手机对外联系。家长还承认,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方面的内容少,主要用于学生之间发短信、玩游戏,或是登录互联网。
有一些同学对父母这片好心的理解为:“父母动不动就给我打电话,‘监视’我的一举一动,特烦人。” 学生:同学有,我也得有。
某生看到班上50名学生中,有10多人拥有手机,他闹着非要个手机不成,理由是其他家长都给孩子买了手机,自己的孩子天天吵着要,手机和自行车一样不能“落后”。 据一位班主任统计,从9月1日开学至今,她的班上又有8位同学新买了手机。
有时,一到课间休息,就见学生们彼此“切磋”着自己的新手机。 手机是联络的工具,不过手机有了,联络家长的主动权在孩子手里,至于怎样联络和联络什么就要看他们出于什么目的。
我曾经就目睹了这么一幕:在一辆公交车上,看见七八位身着校服的中学生聊得正欢,一位男生提出晚餐“聚聚”,另一位男生马上提出要联络家长。只见他掏出手机拨通电话说:“妈,晚上我要加课,复习得很晚,不回家吃饭了。”
打完电话还得意地对同伴说:“有电话就是方便”。我想这不是个别现象,手机已方便了他们的说谎。
老师:短信干扰课堂教学 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许多校方的态度十分坚定:手机干扰课堂,黄色信息害了孩子。据报介绍,在校生使用手机大都是用于玩游戏和接收短信息,尤其是黄色消息泛滥,这些黄消息又是从网上或其它渠道得来的。
手机干扰课堂影响了正常教学,让很多老师都十分头痛。一位班主任说,他上课时经常听到手机 *** ,虽然一些学生将手机处于静音,但是手机的短音提示功能还是影响了课堂秩序,一些学生痴迷课堂发送短信息更令老师们头痛。
他介绍说,开学后校方就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组织过几次专门检查,当场收缴了部分手机,从查收手机情况来看,这些学生主要在课堂上悄悄发送信息,其中“黄段子”占七成以上。这些内容无疑有害孩子身心健康。
学生愿意用手机发短信是因为“一对一”手法较为隐蔽,写纸条容易被人发现和被老师查收,一些在校生迷上短信后不能自拔,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最后我们对以上采访做了个总结: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
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互相炫耀等,只是进一步暴露了学生公众意识淡薄,如果单纯地禁止只能从表面上掩盖,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关键在于学校,最根本的还是要整体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文明的心态使用手机。
作为家长,一味地满足学生盲目追求时尚的虚荣心理,纵容其配带使用手机,会在学生间造成攀比心理,会以手机档次来区分身份,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失衡,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试问,朗朗的读书声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手机 *** ,正常的课堂秩序能得到保障吗?与宁静的校园学习氛围。
6. 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作文400字
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
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感情,遇到疑难问题量,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用;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询。
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方便携带。 手机成了考场作弊的帮凶,影响考场秩序,助长同学们的不良风气。
有的学生在休息时间和上课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休息和学习。有些学生盲目地将手机与别人的进行比较,形成了不良攀比风气,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及父母的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额外增加父母的负担,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手机对人体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先进的功能,却未提及对人体的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岂不忏悔莫及。
总之,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我们建议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多做一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公益广告;手机的生产商应该在电话卡上印上有关手机的温馨提示,如“上课时请关上手机”等;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针对正确使用手机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学校出现攀比风气,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不能盲目的溺爱孩子,当孩子要示使用手机时,要正确给孩子做教育,增强孩子的判断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理财能力,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作为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一种正确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在物质上不能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攀”的思想,况且我们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对于其他一切影响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都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
7. 从上课玩手机谈大学生自律作文600
原因及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的普及率开始升 高,已经成为人们所必须的通讯工具之一,也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大学生是一 个特殊的群体,针对手机的使用,几乎基本做到人手一机。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大学 生来说在这个信息飞跃的时代, 随处可见大学生一边走路一边拿着款式不同的手 机打电话或者发信息, 这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手机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物品。 面对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生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一 种值得研究的现象,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
目前,由于大学的 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相对宽松,对手机的使用并没有过多限制,老师干预和制约 学生的活动也少了,同时,很多学生在自我约束和控制方面的能力欠缺,再加上没 有明确的目标取向,许多学生也就变得肆无忌惮起来,不但在课堂上明目张胆的玩 手机,而且部分同学可以不抬头的玩一节课,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打接电话,大学生 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并且呈上升趋势,这样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 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大学生中展开了实 际的调查并做出了统计和分析。
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一些情况。 调查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须品。
如此高的手机拥有率, 势必也就造成了肠罚斑核职姑办太暴咖手机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的普遍化、多样化与严重化。而我针对的 便是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大学生中的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与问题, 分析高校学生该 现象产生的原因、特点、危害及其一些建议。
通过本次对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调 查,一方面,为了能够了解大学生目前对手机严重依赖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为 了通过分析和研究尽早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为大学生自身发展和学校教学 活动正常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内容及过程: 调查形式主要是以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我的工作是分发问卷并让同学现场填 写后统一收起来。
只要求被调查学生填写一份调查表。同时告诉学生这次调查是 不记名调查, 不会影响他们的隐私, 尽量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答卷。
结果: 我一共大约发了 10 份问卷,我就我负责的这一小部分做个小小的总结: 大部分的同学支持上课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担仍有绝大部分同学依然在 课堂上情不自禁的看手机。 大部分同学都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并且这些同学表示上课使用手机主要是 进行 QQ 聊天、浏览网页、看小说、玩游戏的消遣活动,漫无目的 相关材料。
8. 如何看待学生拿手机 作文
如何看待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一、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的方面: 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
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感情,遇到疑难问题量,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用;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询。
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方便携带。 二、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 手机成了考场作弊的帮凶,影响考场秩序,助长同学们的不良风气。
有的学生在休息时间和上课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休息和学习。有些学生盲目地将手机与别人的进行比较,形成了不良攀比风气,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因为手机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异,学生会炫耀自己的家境及父母的地位。这样会让学生把父母当成靠山,不思进取,额外增加父母的负担,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手机对人体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先进的功能,却未提及对人体的伤害,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如果因为手机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岂不忏悔莫及。
总之,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我们建议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多做一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公益广告;手机的生产商应该在电话卡上印上有关手机的温馨提示,如“上课时请关上手机”等;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针对正确使用手机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学校出现攀比风气,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家长不能盲目的溺爱孩子,当孩子要示使用手机时,要正确给孩子做教育,增强孩子的判断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理财能力,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作为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一种正确消费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在物质上不能有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攀”的思想,况且我们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对于其他一切影响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都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
9. 写一篇关于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议论文600字
中学生能带手机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作为现代通讯最方便、最快捷的工具,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随之涌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其中,中学生能不能带手机的问题最为突出。其实,在中学生中,能否拥有和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时尚的标志。
有人认为应该允许中学生带手机,也有的人认为不应该。当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有些人认为带手机更有助他们的学习,日常生活也更加方便。有手机在身边,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上网阅读名著,查阅学习资料,当心情不好时,可以上网聊天,向最好的朋友倾诉心事,这样就不会被心事压抑了,当学习压力大时,也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玩玩游戏以此来缓解压力。
还可以与亲朋好友打电话问一声好。 难道这些就是中学生应该被允许带手机的理由吗?我认为当然不能完全算是了,大部分中学生带手机还是弊大于利。
手机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不是学习工具,更不是可以依赖的倾诉对象,中学生的前程毁在手机上的例子还少吗?远的不说,就说我曾经的一位同学,小学期间,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上了初中,学习成绩也是非常好的。但自从带了手机到学校后,整天迷上手机,结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大不如前,尽管他的家长说了又说,但是一点作用都不起。
带手机对我们的学习危害已经足够大了。再说,手机有辐射,长时间玩手机对我们的眼睛、身体都有严重影响。
可见手机对我们的危害有多大。 当然,手机并不是对每个人都不允许的,对于那些自制力很强的人,带手机并没有多大的坏处,因为他们知道手机的危害,除了有必要的时候与家人联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寝室放的。
关于带手机的利与弊之争仍会继续,总之,认清其中的利与弊,很好的克制自己,不能让自己败在手机下。
⑧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
在当下的生活中,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了。大学生手机依赖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究竟怎么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以供大家学习。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一)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症概述
手机成瘾,也称手机依赖,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有专家认为判断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也有专家强调“手机成瘾者”严重时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
1.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随着校园“手机一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手机成瘾症也在大学生中间悄然出现了。这足以说明手机无形中在青年学生的心里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一旦手机没带或一段时间无信息就会引起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脾气暴躁不安,严重者可能会形成“手机焦虑症”。
2.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手机短信信息良莠不齐,极易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手机使用的热潮中,一些垃圾信息、诈骗短信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心灵。再者,“黑色短信”(指“办证”、“中奖”等诈骗短信)相当猖狂,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思想还是比较单纯,无力应对手机的诱惑,甚至还会陷入漩涡,从而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
3.影响着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
部分青年学生尤其是性格孤僻的学生,内心渴望交友,但又不愿把自己的心扉向自己身边的同学敞开,只好选择了极具有间接性、虚拟性、相对自由得多也方便得多的手机聊天工具。他们在这里塑造着理想中的我。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交往圈子,使其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恶化,从而导致交往恐惧症不断加剧。
4.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
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用手机收发短信息,20%的大学生是为了玩游戏,10%的学生用来打电话.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听音乐、上网。在这些人当中有部分学生把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用来发短信,这无形中耽搁了学习。尤其是手机自带的各类小型游戏已成为争夺青年学生学习时间的最主要的娱乐方式,100%的学生承认使用过手机自带的游戏,57%的学生表示常在课堂上玩。这些资料足以说明手机会使学生荒废学业,不利于其个人发展。
5.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长时间使用手机打电话会使听力下降,而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视力下降,手指抽筋,颈椎劳损等症状,这些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分析
1.内部因素
(1)社交缺乏。当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容易产生孤独感。而手机网络的产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在网上成为知己。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会对这种社交方式产生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交流不感兴趣。
(2)虚荣心。早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手机并不普及,只在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手中使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影响了周围的人,使得大家都想拥有一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就成为了时尚一族的代名词。
(3)认知偏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大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社会上的新闻常常是他们谈论的话题。手机上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某些大学生心理自控能力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取向尚未定型,就容易抵制不了网络的诱惑,对网络上的在线游戏和社交交友产生上瘾。
2.外部因素
现在的手机功能齐全,能上网,打游戏、听音乐、微信聊天等都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吸引力。另外,手机游戏开发商的新游戏研发更是层出不穷,对 爱好 手机游戏的大学生也存在不小的吸引力。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对策
1.学校要采取多种 措施 ,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
学校要 教育 和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第一,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让学生明确手机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实质和固定电话并没有差别。第二,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工作优势,开展学生参与面广的 文化 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感,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对信息的协同管理,开展与学生的短信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达到使大学生净化心灵、增强自律能力的目的,并最终使大学生不受手机使用中消极因素的左右,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最后,学校可适时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帮助“手机成瘾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教他们学会放松,从而逐步摆脱手机成瘾的困难。
2.家长要多关心与帮助子女,与其进行平等的沟通
首先,要把手机成瘾看成是一个青年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之后出现的暂时障碍,要帮助他们超越这个障碍。要引导、帮助他们分析成瘾原因、危害,明确目标,制定矫治计划。其次,作为家长一切要以孩子的成长为重,在尊重子女的前提下,要 对子 女接收、发送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解,并适时对子女进行引导、教育和监督。第三。父母要鼓励子女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第四,父母要积极与子女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子女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3.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 社会实践 ,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冲淡手机的诱惑。其次,要与亲友、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最后,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大学生要重视自我教育,切实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鉴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关键是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要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文化所带来的诱惑力,严格规范地使用手机。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二)
“第五媒体”手机因小巧便携、移动即时、功能性强、隐蔽性高等特点成为“95后”大学生的“基本装备”,给高职大学生的 学习 方法 、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的愉悦与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即手机依赖现象。在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机不离手”,形象概括为:“每天醒来时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小小手机折射出来的高职大学生问题是不可低估的:如过度使用手机,沉浸在手机网络中难以自拔,没有足够精力学习,降低课堂学习质量,学习研究创新能力降低;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实行了限电断网,但很难限制大学生通宵熬夜使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和电影等,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高职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但爱赶时尚,多痴情于新潮手机,盲目攀比,不利于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手机具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对于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通过手机QQ、微信等聊天工具交往,可以躲避现实人际交往的紧张与焦虑,获得某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妨碍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际交往方式与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大学生的安全状况等方面有着消极的影响。
可见研究高职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存在的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手机依赖行为,事关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寻找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引导方式,使手机真正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又不是生活的全部,让手机成为服务于人类有用的科技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日臻强大健全,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高职大学生的新宠,对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作用,但手机依赖正在成为继电脑网络依赖后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又一大“杀手”,手机依赖的不良现象也正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继药物依赖成瘾、烟酒依赖成瘾、网络依赖成瘾后的内容之一。为了获取翔实准确的资料,更加客观地了解高职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我们走访了四所高职院校,抽取1 000名来自不同生源地和不同专业的“95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使用导致人机一体化
高职大学生是手机使用的主流消费群体,由于手机各项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应用软件的持续研发,手机已成为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随身必备的通讯和娱乐工具。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自律意识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导致了个体生活与手机一体化的问题。
手机的强功能性和使用便利,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则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手机逐渐代替了他们户外的体育娱乐活动,有人宁可抱着手机玩游戏也不参加各种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人机一体化现象严重,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学生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不再顾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不再顾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而是不断地和自我对话,把自己隐藏在艺术想象、语言形式和虚拟生活中,给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孤独,让自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
(二)过度使用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
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会随身携带或使用手机,甚至全天候开机,通过手机联系朋友、查找资料、浏览新闻、拍照等,长此下去不能自拔而成瘾。如果出门忘带手机或者停机,情绪上表现为焦虑与烦躁即无手机恐惧症。学习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注意力要求相当集中。上课期间如果身旁手机一段时间没有铃声或者振动,过度依赖手机的学生会产生手机震动的错觉即幽灵振动综合征,不集中注意力听讲,而是情不自禁看手机,从而破坏个人的思路,降低课堂学习质量。
(三)过度使用产生生理不适、心理依赖和社会功能受损
由于手机与日常生活的一体化,过度依赖和长期滥用手机使身体机能遭受手机辐射的影响,引起身体局部的病变。如果频繁使用手机发短信会导致腕部、手指以及上臂肌肉酸痛和抽筋,即所谓的“短信爪”。长时间近距离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大学生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即“屏幕近视”。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那么其眨眼的频率会降低1/3,从而加速泪水蒸发导致“干眼综合征”,最终将致人的眼部永久性损伤。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部分学生沦为手机的“奴隶”,阻碍其心理发展。长期依赖沉溺手机的功能使用上,遇到问题不刻苦钻研动脑筋,而是第一时间利用手机搜索答案,削弱自身的学习动机,养成懒惰的学习习惯。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影响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形成一种个性倾向,导致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等有所下降,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三)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迅速推动手机产业发展,尤其智能手机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生活。如今手机不仅作为单一通话和收发信息通信工具,而且是集通讯、娱乐休闲、收集资料于一体的自媒体工具。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滋生如“手机依赖症”等行为成瘾问题,特别当代大学生是“手机依赖”重灾区,他们被称为“低头族”、“手机控”、“刷屏控”。“手机依赖症”是继网络成瘾问题后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当代行为成瘾问题,针对此现状 文章 提出四位一体应对“手机依赖症”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依赖 应对策略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手机产品快速发展,使手机功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已经不是简单通话、收发信息的工具,而是可以聊QQ、上微信、上微博、上网收集信息的智能工具。手机在功能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价格渐渐下降,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的 报告 显示,截止2013年2月,全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1亿[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在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亿[2]。而大学生群体手机拥有率几乎达到100%,有的学生甚至拥有几个手机。并且大学生是手机新功能助推者,智能手机各种功能在大学生手里应用得淋漓尽致。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适应能力强、追求时尚,但是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延期满足能力往往是欠缺的,所以对手机的种种新鲜功能往往把持不住、深陷其中而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1.手机依赖现状
1.1手机依赖概念
Brod(1984)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技术压力,包括两个因素: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及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感受肆意使用手机。
Toda等人(2009)应用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的相关理论,把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和间歇性地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国内学者关于手机依赖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过度使用行为,并且这种过度行为对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产生多种负面影响。第二,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造成兴奋或愉快感形成的。
综合上述,我们定义手机依赖为过度、不加节制使用手机,而造成生理、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受损的不良行为。
1.2手机依赖表现
大学生已经是手机不离手的人群,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中15%~30%的患有手机依赖症,该比率远高于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手机除了通讯以外,基本用来玩游戏、上网聊天、刷微博、查找资料,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大学生玩手机,走路时在玩手机、上课时在玩手机、吃饭时在玩手机、睡觉前也在玩手机,可以认为有学生的地方就有人在玩手机。英国一项调查显示,60%的年轻人和37%的成年人形容自己对手机“高度上瘾”,其中六成多的智能手机用户睡觉也拿着自己的手机,三成用户在移动中不断查看手机。美国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位智能手机用户每天查看手机34次,严重者达到10分钟一次。我国来自兰州、杭州等市的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大学生中手机依赖现象较为严重,结果表明: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感觉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手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如果长时间收不到短信,感觉很不自在,甚至把别人短信铃声误认为自己的手机铃声[5]-[6]。总之,手机依赖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并且对人们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及生活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3手机依赖影响
手机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对其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导致颈部、肩部、背部、听力及视觉等身体问题[7],另一方面手机依赖会导致社会功能的损失,如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因手机依赖逃避学习或者学习效率降低,并且伴有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失眠等症状[8]。黄海(2013)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应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导致个体手机依赖,而手机依赖会进一步强化个体心理健康问题[9]。姜永志和白晓丽应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影响孤独感,即说明手机依赖个体可能导致其产生孤独感,以及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使其在现实中处于孤独状态[10]。宗一楠和徐英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倾向是人际关系总体及各个维度的危险因素,其中对待人接物方面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交际与交友方面、与人交谈方面、与异性交往方面[11]。许国成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存在显著负相关,且与课堂学习效率的不同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12]。总而言之,手机依赖对个体生理、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1.4手机依赖成因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1)手机本身原因:手机产品发展蕴涵着现代科技发展,手机的很多功能是基于解放人性,使人更便捷生活学习、更容易获得愉快设计的,现代智能手机可以把人们零碎时间加以整合利用,但是对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往往是智能手机使其时间碎片化,甚至出现过度沉迷。(2)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追求物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大背景,手机承载的是如何让人们快速适应这样的社会的功能,所以手机越来越普遍,但是在手机不断渗入人们生活的同时,手机负面效应应运而生,而这样社会现象显然社会关注度是不够的,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无伤大雅的事。(3)学校因素:一学校教育引导不到位,刚进校门的大学生从“束缚式”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往往把控不好自己学习生活方向,很容易走向“放纵式”状态。二学校缺乏相应 规章制度 ,导致大学生肆意使用手机,如课堂上学生随意打电话、上网、玩游戏。三缺乏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是学生拓展能力的平台,通过高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开启积极向上人生,而不是沉迷手机中。(4)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温床,个体行为习惯基本是受家庭影响形成的,对手机依赖家庭需要高度重视,结合当下社会背景配合学校做好相应教育。
内部原因:(1)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大学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自由,而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意志力比较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对手机各种新鲜功能往往试一试就不能自拔。(2)对信息渴求:21世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革命、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掌握信息就掌握了一切,大学生深谙其道理,所以手机成为其不断更新和获取信息的手段。(3)厌学情绪:很多大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根据自己 兴趣爱好 选择的,上大学后一直怀有厌学情绪,所以通过玩手机逃避学习。(4)强烈交往愿望:大学阶段是处于追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人生发展阶段,所以大学阶段学生往往通过手机经营自己的 爱情 故事 。(5)追求时尚: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是时尚引领者,他们热捧新鲜事物,追逐时代新产品,而手机是时尚产品的代表,所以很多大学生往往对某一款新出手机热烈追捧。
2.手机依赖应对策略
手机依赖伴随科技发展产生负面现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防止手机依赖已经是当务之急,根据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预防手机依赖需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四位一体预防机制。
2.1社会
社会层面往往视手机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只关心手机如何使生活更便捷,对手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关注不够,仅就手机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及对导航影响进行科普性描述。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也是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支柱力量,手机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呼吁从社会层面关注手机依赖问题,加强手机依赖成因及治疗研究,加强手机依赖公益宣传,为社会营造恰当使用手机的氛围。
2.2学校
大学是手机依赖高发地,原因可能是中学阶段学习模式及升学压力导致学生无暇玩手机,但是大学学习模式改变及相对自由学习生活方式,使学生可以充分挖掘手机的乐趣,容易使学生形成手机依赖。为防止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恰当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新生起航精彩未来的助推器。(2)健全相应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调味剂、润滑剂。(3)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走去寝室,摆脱手机束缚,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4)加强教师课堂管理和提升教学水平,彻底改变学生认为听老师讲课不如玩手机睡觉的想法。
2.3家庭
家庭是个体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土壤,对手机依赖问题家长要正视其危害的严重性,对手机使用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使用观念,有效结合社会背景,积极配合学校认真做好教育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使用手机的习惯。
2.4个体
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努力最终还需要回归个体身上,防范手机依赖问题:首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控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驾驭手机的 基本素养 。其次,做一个有规划的人,做好自身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 、学习规划,一个有明确规划的个体是不会迷失的。最后,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文体活动,这样可以提升个体交往能力,增强其交际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2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3-03-31]
[2]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3]Brod,C..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84.
[4]Toda, M., Yoshimura, K. .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 37(2): 231-238.
[5]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新闻世界,2009(1):102-104.
[6]颜美艳.杭州市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 人力资源管理 ,2009(5):33.
[7]Jenaro, C., Flores, N., Gomez, M..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 behavioral,and health correlates.Addi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5(3):309-320.
[8]Kasesniemi, E., Rautiainen, P. . Mobile cultur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inlan//Perpetual conta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70-192.
[9]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10]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4(163):42-46.
[11]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12]许国成,黄黎,魏莉莉,朱丹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2(6),534-538.
猜你喜欢:
1. 关于过度依赖手机的高中英语作文
2. 手机调查报告3篇
3. 手机市场消费分析调查
4. 大学生手机调研报告范文(3)
5. 关于手机市场的调研报告论文
⑨ 手机成瘾的研究意义
1.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思维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有比较强的接受能力,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知识.而现如今,智能手机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便捷,并且其价格也能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加之通讯技术的更新完善,通过智能手机能够快速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这些
2.
手机成瘾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 不少大学生在结束高中高压力的学习生活后,潜意识里对学习已经有了厌倦心理,希望进入大学生活后,可以尽情地享受大学自由快乐的生活氛围,加之大学生大多都是脱离父母的,缺少了父母的督促,容易放纵自己.另外,大学里部分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有些理论甚至难以理解,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所
3.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策略 在面对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时,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那就是智能手机为当今时代做出了很大贡献,它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多的便利,不能只看到手机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要合理地管理与引导,手机是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帮助的. (一)适当的文化方向引导 从事学生工作的教职员工要关
⑩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一、宣布严厉禁止使用手机的纪律,反复强调不准带手机进教学楼。这种办法对高一新生比较有效。老师在新学期伊始就宣布严厉的纪律,这能够使那些刚想拥有手机的学生打消念头。老师说的话要有刚性,不拖泥带水,要一刀切,不能让那些观颜察色的学生心存侥幸。老师说出来的要求如果不高,学生就觉得有机可乘。抓到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开始的时候,处理可以严厉一些,起到震慑作用。有些学生使用手机是受到环境影响,良好的禁用氛围会让他们对手机不感兴趣。再就是不能让学生养成使用手机的习惯。做到了这两点,手机问题就不可怕了。二、登记下学生的手机号码,不定期测试学生是否违规使用手机。实际上不可能做到禁绝学生使用手机,所以可以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地点、课外时间使用手机。给那些要使用手机的同学约法三章:不得在教室使用手机;不得深更半夜躲在被子里使用手机……老师可以不定期进行检查,通过拨打学生号码,看学生是否信守承诺,然后再分别予以处理。三、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手机的利弊,自觉远离手机危害。通过主题班会可以了解学生对手机的看法,深层而全面地挖掘出手机的利弊,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监督,约束部分同学的行为。通过实例来讲解手机的危害,警示学生免遭重蹈覆辙。四、遇到学生使用手机的时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简单粗暴,避免因手机问题而引起冲突。有的老师为了避免学生使用手机,将学生的手机予以没收,更有甚者,为了杀一儆百,当众将手机摔坏。这样的处理方法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抗和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曾经有个老师因摔坏学生手机最后自己不得不掏钱赔偿,闹得大家都很尴尬。